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陈明华教授在《地理学报》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人:经济学院  发布日期:2023-04-17  浏览次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陈明华教授和研究生王哲、谢琳霄、李倩同学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在《地理学报》2023年第4期发表。该刊系我校A1类期刊。该文是山东财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

 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今学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目前关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多维度综合分析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多级空间尺度考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借助传统与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并从结构视角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均值但增速较快;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与西部、东北地区接近;中部地区呈现“省会城市优于非省会城市”的分布格局。②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向好但存在空间极化趋势,其中河南、湖北两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普遍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区域整体及多数省份中高水平邻域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湖北、山西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明显。③结构视角下,中国中部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与民生发展差异,内部差异来自协调与创新差异;结构优化、民生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省极化特征的形成机理各不相同,其中河南、湖北的两极分化趋势主要由结构协调与科技创新的极化特征决定;产业要素溢出、生态合作发展与民生共建共享是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各省份转移的形成机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中国特色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学术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从基本逻辑看,中国特色区域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各地区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从科学内涵看,中国特色区域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经济层面的区域发展问题,还包括人们对生活质量、主观幸福等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追求,以及不同地区对高质量经济社会活动有差别的认知实践。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中国特色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①考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应关系,以揭示区域发展格局与演进规律;②多尺度、多维度阐明区域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的形成机理,以探寻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升级,也是国家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中部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新增长中心地带,协同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再振兴、东部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满足各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重生态可持续,促进民生共建共享,保障经济稳定运行既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也为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特色区域高质量发展都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如何将国家战略蓝图与特定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规划恰当结合,为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